美凑齐4艘“航母”秀肌肉,我军亮剑,在黄海划禁区演习
近段时间以来,亚太地区局势在域外国家的搅动下迅速升温,就在美海军“林肯”号、“里根”号航母以及“美国”号两栖攻击舰齐聚西太之际,又有一艘美军“准航母”前来助阵。
据观察者网5月17日消息,美海军“的黎波里”号两栖攻击舰近日进入东北亚海域活动,一时之间,美海军四艘“航母+准航母”齐聚亚太地区,此番美国在中国家门口摆下阵仗,其中的威慑挑衅意味不言而喻。
不难预料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美国在中国周边展开的军事动作绝不会少。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军秀肌肉的同时,解放军也在黄海果断亮剑。

黄海对我国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般解放军在此处执行军事活动,都是在训练我军维护地区稳定局势的实战能力。

因此,解放军在周边海域亮剑不仅是锤炼自身应对突发事态的本领,更主要的是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外敌来犯。
去年美国拉拢英澳法德等多国盟友,打着所谓“航行自由”的旗号,在南海展开了大大小小十余场军事演习活动。与此同时,美军侦察机时常抵近中国大陆活动,收集各类情报信息。
今年以来,美国逐渐将军事动作从南海向东海方向转移,不久前,美海军“林肯”号航母打击群一路紧贴东海北上,抵近朝鲜半岛附近海域,并且在该海域与日本自卫队的“出云”号准航母展开了近一周的军事演练,一度导致半岛局势升温。
为维护地区局势的总体稳定,中国海军第一艘航母携055型万吨驱逐舰等多艘驱护舰也进入西太展开训练,需要说明的是,解放军此次演训只是常规训练的一部分,并不针对第三方。
但即便中国已经有言在先,奈何某些人还是忍不住对号入座,日本统合幕僚监已经连续10天报道了第一艘航母的有关军事动向,日本防卫大臣岸信夫还曾声称“歼-15舰载机近日已进行了超过100次的起降训练”。

台当局和日本方面的反应,也恰恰印证了一个词,那就是“做贼心虚”,近年来,民进党当局与美日等外部势力勾连,一边加剧台海的紧张化,一边又喊话让大陆“保持克制”以避免擦枪走火,此类做派虚伪至极。
此番美国凑齐四艘“航母”前来助阵,不仅有军事层面的考量,更有政治层面的算计。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借此向台湾地区释放错误信号,通过制造准备军事介入台海的动作,来鼓舞台当局继续向大陆发起挑衅。
除此之外,这也是美军在东北亚地区进一步加强部署的绝佳时机,在美国看来,现如今俄罗斯正集中力量应对乌东的战斗,北约也在给俄罗斯施加压力。

与此同时,足够的军事部署对美国而言,可以成为其插手印太事务的筹码,一方面将在北方对朝鲜造成压力,趁机在半岛事务上争夺更多的话语权;
另一方面则可以在南边对东南亚诸国造成压力,以“秀肌肉”的方式胁迫后者参与其“围堵中国”的行动中来。
总而言之,美国现在对外政策的大方向整体是在向东方转移,“印太战略”已成为现阶段的重中之重,因此美国近期无论是军事上、经济上还是外交层面上对亚太地区的投入,本质上都是在为自己的霸权服务。
眼下,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加强军事部署,这说明地区安全局势已十分严峻,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不能放松警惕!
这是美军现役两艘“美国”级两栖攻击舰首次“齐聚亚太”,也是美国海军几年来首次在西太平洋凑齐了“林肯”号 、“里根”号航母、“美国”号两栖攻击舰、 “的黎波里”号两栖攻击舰四艘“准航母”。
这一般意味着美军会在未来几周在我国周边海域进行更多的军事动作。

4月份测试大量F-35B部署调度的“的黎波里”号 图源:美国海军
“的黎波里”号是“美国”级两栖驱逐舰二号舰,其技术指标和“美国”号一样。
此外,“美国”号(LHA-6)两栖攻击舰、“绿湾”号(LPD-20)登陆舰、“阿什兰”号(LSD-48)登陆舰在内的“美国两栖戒备大队”(ARG)舰艇停泊在日本佐世保港进行例行维护,水兵离舰。
“美国”号是美国海军前进部署在印太地区的两栖攻击舰。
但和“美国”号不同的是,“的黎波里”号此前验证了搭载大量“F-35”战机的“轻型航母”概念。
美国海军陆战队在4月3日在“的黎波里”号两栖攻击舰上搭载了16架F-35B战机,这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在两栖攻击舰上部署战机最多的一次。
这也是美国自上世纪70年代取消“轻型航母”概念以后,又一次测试轻型航空母舰概念。
美国海军表示,此次试验是为了应对“大国竞争”时代的高技术作战环境。

不过,虽然此前在本土验证了“F-35B航母”概念,但“的黎波里”号本次亚太部署没有从本土直接携带F-35B战机。
后续,该舰可能搭载美国海军陆战队驻日本岩国基地的第121战斗攻击中队(VMFA-121)和第242战斗攻击中队(VMFA-242)的F-35B。
5月8日上午,美国海军“罗纳德·里根”号航母(CVN-76)离开日本横须贺军港,这是“里根”号在港长达半年之久的冬季维护后首次离港。

5月7日出港的“里根”号 图源:社交媒体
而 “林肯”号航母打击大队当下仍在在菲律宾海活动。根据USNI的相关图片,该舰距离我第一艘航母编队不远。
“林肯”号航母上的314中队的F-35C在5月14日起降 图源:USNI
5月16号,日本防卫省继续发布中国海军第一艘航母编队动态。5月15号,第一艘航母连同两艘052D驱逐舰在冲大东岛以南350公里处活动,并进行舰载机跨昼夜起降等训练活动。
据媒体报道,国产052D系列最新一艘133“包头”号导弹驱逐舰近期正式下水服役;尽管在055型万吨驱逐舰和075两攻的光环下,052D从“小甜甜”早就成长为“牛夫人”。
但是“包头舰”有她的特别之处:这是052DL的首舰,舰艉的直升机甲板要比052D要修长一些——大概是为了适应海军型中国某型新一代通用直升机的机身长度。

因为他们只想听“三胎”的喜讯;但这也意味着中国海军舰艇更新换代并没有结束,而且还要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海军的实力仍然在稳定的小步向前跑。
但是美国人很着急,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是铁定要退役了,尼米兹级航母、伯克1型和2型驱逐舰已经显露老态,但是福特级航母何时开始战备值班、下一代驱逐舰的计划迟迟未定——再这样下去,美国就没多少“鹰毛”可以供中国去薅了;
如果这一天真的到来,对于五角大楼来说恐怕才是真正严重的问题。
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地位”,美国海军必须要有所动作:据五角大楼5月15日的消息,最新锐的两栖攻击舰“的黎波里”号抵达第7舰队辖区。
这也意味着在经过了多年的抠抠索索后,美国海军终于在西太平洋重新集结了4艘航母和准航母,分别是:尼米兹级的“林肯”号和“里根”号航母,“美国”级两栖攻击舰的“美国”号和“的黎波里”号。
对于重新“兵强马壮”的第七舰队而言,家底子好几年没这么阔了,有观察人士认为,这也意味着接下来一段时间,美国海军将会更加频繁地在中国周边搞事情。
来呗,谁怕谁,我们也有航母和“两攻”。虽然我们起步比较晚,但是进步非常快;5月16日,日本防卫省统合幕僚监部继续发布中国海军“第一艘航母”航母战斗群的动态。

五角大楼想遏制我们的海军发展势头吗?肯定想,但问题是能做到吗?
目前中国海军拥有3艘现役的两栖攻击舰,比美军在西太平洋多1艘;如果一切顺利,“三胎”今年就可以下水,这也意味着“四胎”和“五胎”也不是很遥远的事情——那么第七舰队需要集结多少军舰呢?
西太平洋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随着中国不断小步快跑、整体军事实力不断升级,美国终归有完全力不从心的那一天;事实上,眼下中国整体的国防实力已经让美国感受到了压迫感。
对于一个强盗来说,当有一股力量让它不能为所欲为时,它一定是非常难受的。
这不是美国海军疯狂攒实力就能改变的历史趋势,我们还是那句话,华盛顿应该早日接受中国崛起不可阻挡的事实,只有放下心中的杂念,才能发现,原来太平洋如此辽阔,完全可以容下中美两个大国!
七国集团发联合声明,呼吁中国削减核武器,中方亮明态度
据观察者网5月15日报道,七国集团于5月12日-14日期间在德国举行G7外长会议,会议主要探讨俄乌冲突及全球粮食问题。
G7集团不出意料地继续施压中国,要求中国站队西方。同时在核裁军问题上,七国集团在联合声明中,又一次呼吁鼓动中国大幅削减核武器。对此,中国驻德国大使馆亮明中方态度。

中国驻德使馆同时呼吁七国集团,停止以帮规家法对他国进行霸凌的行径,七国集团一味抬高自身贬低他国,这样的做派,没有出路。

傅聪指出,中方未制定扩大核武库的计划,但中方会对核武库进行常态化更新,同时视中国周边的安全状况,对中方拥有的核力量进行评估。
核武作为战略级武器,对于中国免受美霸权势力的核讹诈不可或缺。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裹挟盟友对中国远远不及美国的核武数量指手画脚,其背后用意显然包藏祸心。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远远称不上“风平浪静”,美国接连不断地在中国周边举行军演、接连不断地向“台独”势力释放加大从事分裂活动的错误信号、接连不断地在地缘、经贸、金融、舆论、外交等领域对华发难,其中释放的信号十分清晰:美霸权依旧在寻求打压、分裂、劫掠中国。
一边紧锣密鼓、接连不断地对华进行围堵打压侵害动作,一边以小集团的帮派做法要求中国削减作为护国之基的战略武器,美霸权的做法,只是在让人更加认清其真实面目。
一段时间以来,美国及北约丝毫不提及自身的侵略侵害行径,转而在中国核武力量上大肆进行舆论炒作。

5月4日,美军上将、美战略司令部司令理查德炒作中国核威胁称,中国固体燃料导弹发射井迅速增加,从此前的数量为零,扩充到360个。中国核储备的迅速增加,使得美国面临的核风险迅速上升。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核武国家,美方公布的2023年军事预算案中,依旧将发展核武作为突出内容。
美国在欧洲方向驱动北约向乌克兰、芬兰、瑞典扩张的同时,还试图将军事扩张触角蔓延到亚太的日本、韩国。在海上、陆上、太空、网络、核领域,美军均是全球安全面临的最大不稳定因素。
美国却又是对华进行核指摘、鼓吹中国军力威胁最多、最密集的国家,中国外交近来常常点明的一句话是,相关国家伸出手指指责他国前,别忘了还有更多手指指向自身。
在全球核力量、军事、金融、科技、舆论、太空、网络等全部领域均图谋建立单边霸权的美国,迫切需要一面镜子。
俄乌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对于中国是否会“趁此机会”收复台湾的猜测一直没有中断。
5月13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援引一家智库的兵棋推演结果称,如果中国2027年发起“武统”之战,那么美军驻日本和关岛的基地将成为首先被攻击的目标,而一旦冲突升级,中国可能会动用核武器。
最终,参与推演的专家断定,这场战争很难迅速结束,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推演结果表明,假如中国武力收复台湾,美国可能遭受直接攻击,甚至夏威夷和美国本土也不例外。
然而在冲突首周,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不大可能取得优势,这意味着战争最终将演变成一场持久的冲突,战争可能会迅速升级,中国和美国都将跨越红线。
CNAS据此建议,考虑到一旦中国“武统”台湾,印太地区将陷入一场广泛且漫长的战争。所以除了美国之外,澳大利亚和日本也必须早做准备,提升快速应变能力,以对抗解放军的攻势。
总结一下,美国智库想要表达的观点主要有2个:第一,中国会率先“偷袭”美国,但却无法取得先发优势;第二,中国与美国爆发正面冲突,随后陷入“持久战”,中国被迫“动用核武器”,打破国际政治红线,美国也可能效仿。
不难发现,这种说法其实就是照抄了现在的俄乌局势,把中国生搬硬套地代入进了俄罗斯的角色,也把台湾问题错误地与乌克兰问题相提并论。
但是“武统”台湾的剧情显然并不会按照美国人的臆断发展,中国的军事实力也远非俄罗斯能比。
首先一点,中国根本没必要抢先“偷袭”美军驻日本和关岛基地。毕竟美国国会去年11月发布的报告都承认,中国解放军已经具备或接近取得的初步能力,包括网络攻击、导弹攻击和封锁等行动。

报告据此指出,美国对中国的军事威慑正在逐步失效,必须想办法加强威慑或者向台当局出售更多军火。
由此可见,只要美国不轻举妄动出兵台海,中国就不会对关岛和日本的美军基地发动打击,所谓的中美武装冲突,乃至核战争也不会发生。
退一步说,即便美军试图军事干涉,其航母舰队从最近的横须贺军港赶到台海也需要1.5天,从关岛出发则需要1.9天。在此期间,中国海军完全可以对其进行拦截,将其拒止在台海范围之外,或者干脆在美军赶到之前,就整个消灭掉台湾当局。
这样的话,美军就算来了也发挥不了任何作用。
其次,美国政府可能早就做好了抛弃台湾当局的准备。近年来,尽管美国在对台政策上花样不断,多次宣称要“保障台湾自卫能力”,但实际上美国始终不肯恢复《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拒绝做出战时出兵的承诺。
这充分说明,美国政府缺乏武力介入国统一战争的决心和胆量,只是在通过画大饼的方式,骗取台湾当局的军费,来养肥贪得无厌的美国军工复合体。
而美国不敢出兵的原因,除了是因为忌惮中国海军的实力之外,还包括美国海军的日益腐败和管理混乱。
特别是2017年,太平洋舰队连续发生3次撞船和触礁事故,以及2021年的核潜艇“撞山”事故,都暴露出美国海军内部严重的军纪涣散问题。

事实上,美国财政部长耶伦4月6日曾威胁称,如果中国对台湾当局采取所谓“激进行动”,那么拜登将准备对中国使用所有制裁工具。换句话说,就是要像制裁俄罗斯那样制裁中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其实也能够证明,美国对于中国收复台湾的反应上限,绝不会超过经济制裁层面。毕竟俄罗斯进攻拥有主权国家地位的乌克兰,美国都不敢下场参战。
那么军力比俄罗斯更强大的中国收复一个叛乱地区,美国参战的可能性只会更加微乎其微。
而CNAS等美国智库之所以会认为美国将出兵台海,并与中国爆发直接冲突,很大程度上还是受了近期俄乌战争,乃至1996年台湾危机,甚至是珍珠港事件的影响。
想当然地认为中国肯定“打不赢”,而“打不赢”就会“偷袭”、“率先核武器”。殊不知,俄罗斯已经日薄西山,而中国却是方兴未艾。美国想挟重创俄罗斯之威挑衅中国,大概率只会踢到铁板。
必看!俄乌血战三个月,带给中国军队的十大启示
经过将近80天的惨烈厮杀,俄乌战争开始出现了新的走向,随着西方重型武器装备的大量到货,乌军的装备现代化水平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
欧洲制造的炮兵和反炮兵雷达设备,美国提供的无人机和制导炮弹,都让乌军在双方的炮战当中,有了更多的底牌。

这样一场21世纪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大规模撕杀,也给观战的各国观察家们提供了对现代化战争的最新理解。
在往期的推送当中,我们曾经连续分析过这场俄乌战争对我军将来可能进行的“祖国统一战争”的启示。而在更广的范围上,这场俄乌战争,也对各国未来的新军事变革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向。
本期推送,军武菌我就和大家来谈谈这场俄乌战争对解放军未来发展的启示。毕竟除了将来的祖国统一行动以外,解放军要面对的潜在之敌还有很多,其中并不乏一些“体量巨大但同时战略头脑又比较简单”的选手。

比如说,喜马拉雅山南面的,那个让“毛主席想了十天十夜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来打我们”的邻居,在将来与之发生武装冲突的时候,本次战争的很多经验教训还是用的上的。
研发并列装高效的廉价反小型无人机设备,势在必行
从这场战争的实际反馈来看,在现阶段廉价无人机带来的进攻优势,是大大多于防守的。对于一线的野战部队来说,小型的廉价民用无人机,是非常难以发现和对付的存在。
体积小,速度慢,使得这些无人机难以被发现,红外信号和雷达反射面积小,则让这些无人机难以使用传统的防空手段进行打击,在俄乌战场上,甚至出现了一架乌军小型无人机,连续躲掉了多枚俄军便携式防空弹打击的案例。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乌军水平有多高,而单纯的是因为廉价无人机红外信号太小,传统设计的用来对付武装直升机的防空弹很难抓住,一下子就错过了。
而造价低廉的特点,则让传统防空手段的性价比,变得极其低下,“毒刺单兵防空导弹”一发大概要12万美元,而带红外侦察、激光测距、智能测绘、航路规划功能的大疆无人机(可以临时充当高性能便携式侦察机),只要几万人民币就能买一架。

稍微降低一点性能要求,几千万人民币的无人机一样能完成基本的侦察任务。就算是单兵防空导弹百发百中,敌人也会亏死。
更进一步,廉价的无人机即使一次出击就损失掉,那对于进攻方而言,也是值得的,哪里的无人机损失得多了,自然就说明防守方在哪里有部队部署了,这种成本完全可以接受。

针对这种情况,类似激光武器一类的新概念武器,或许会更加合适,以往的激光武器,在对付有人驾驶战机等传统空中威胁时,面临的一大困难是:功率小了,在短时间内烧不穿敌军空中目标的外壳,而功率大了,体积也就上去了,无法装进战车或卡车里跟上机动部队的脚步。
而如果把技战术指标都放低到对付廉价“大疆”一类的无人机的水平上,或许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了,毕竟在低空烧穿慢速飞行的塑料壳子的难度,比在中高空烧穿高速飞行的金属蒙皮的难度小多了。
其单次发射的成本,也远远小于传统高炮和导弹,体积应该也会随之缩小很多。
炮兵仍旧是战争之神,但老式火炮需要尽早淘汰
在战争进行到21世纪的今天,“炮兵”仍旧通过强悍的战场表现,证明了自己“战争之神”的地位。

解放军在激光武器方面,一直有不断地研发和技术积累,在这次俄乌战争之后,不妨再进一步,列装几款野战激光防空系统试试看。
在俄乌之战当中,受地形地物限制,以及双方反装甲火力都比较强大的因素影响,炮兵不约而同地成为了双方杀伤力量的主力选手。
迄今为止,双方被毁的大多数装甲车辆和高技术装备,并不是死于高精尖的无人机和反坦克导弹,而是单纯的被炮火覆盖砸死的。一门老式的大口径火炮,只要能打中,一炮照样废掉最现代化的尖端坦克。

在与乌军的炮战当中,由于一些炮兵单位的装备还比较落后,甚至有很多老式牵引炮还在服役,这使得俄罗斯炮兵部队在很多次较量当中,落入了下风。
多段战场视频显示,很多俄罗斯炮兵单位的射击阵地,由于展开以及转移的步骤比较繁琐,惨遭乌军炮兵火力覆盖……而俄军理论上可以快速定位和搜索乌军炮兵阵地的反炮兵雷达等设备。
尽管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整体而言,还是比较不理想的,否则的话,时至今日,乌军炮兵也不会还能持续不断的频繁发布精准打击俄军阵地的战果了。
同样拥有“大炮兵主义”传统的解放军陆军,虽然在炮兵的数字化方面已经远远优于俄罗斯的同行了。
在2015年的国际军事比赛的“炮兵大师”项目中。由于比赛规定只能使用现役的陆军装备,俄方还在使用传统的120mm迫击炮,但在我军装备序列中,传统120mm迫击炮早已退出现役,我军只好派出了pLL-05型120mm自行迫榴炮。

因此比赛中,其他国家队伍还在从卡车上卸迫击炮时,我方参赛士兵开着自行迫榴炮,从抵达场地,到开炮,再到撤离,一气呵成…….成绩直接碾压了所有队伍。
但是,我军目前也仍有一些过时的压制火力,对于那些已经明显不适应战争形态的火炮。

比如还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展开、撤收的老式牵引炮,撤装更新的脚步,不妨再快一点。
与本次俄乌战争的炮战相辅相成的一类关键武器,就是制导炮弹了。在战争的各个阶段里,俄罗斯以及乌克兰的制导炮弹,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战争初期对俄军的迟滞作战当中,光是乌军自产的制导炮弹,就让屯兵基辅北面的俄军集群吃了很大的苦头。
而在顿巴斯炮战当中,俄军使用的“红土地制导炮弹”也成为了精准拔除乌军火力点的有力武器。
在以往的炮战当中,想打中一个目标往往需要很多门火炮集中覆盖射击才可以,而在制导炮弹和数字化指挥终端出现之后,拔除敌人战线后方的一个目标,只需要一门炮,一发炮弹就能解决了。

与制导炮弹相伴的是该类炮弹的高造价,一发美制M982“神剑”制导炮弹的价格高达十万美元以上,相比于普通杀爆榴弹2-3万人民币的造价,确实昂贵了许多。但是,这种炮弹在现代战争当中带来的收益其实已经高于造价了。
一发精准制导的大口径炮弹,只要打中敌人高价值目标的顶盖,比如造价几百万美元一辆的坦克或高级步兵战车,或是防空战车,那么就一定是一击必杀,这样的价格交换完全合适。

并且,制导炮弹可以使得本方炮兵的开火次数大大减少,从而避免昂贵的炮兵连或炮兵营以及宝贵的优质操炮人员,在敌人的炮火反击当中被整个端掉,敌人在定位单炮射击位置时的难度,也显著高于定位一个炮兵群。
虽然炮弹成了“金币弹”,但在计算整体收益的时候,却绝对是“花了小钱,办了大事”。此类神器,十分值得大力列装,该用时一定要舍得用。
制导炮弹是个好东西,虽然贵,但很值钱
作为一场大规模的现代战争,虽然俄乌双方真正投入的现代化兵器的数量和质量,并不如他们的欧美同行在其他高技术局部战争当中的投入水准。
但是,双方的火力程度和火力水平却都达到了现代战争的门槛,双方都有能力让对方的普通战士尝到现代化火力的滋味。以往局部战争里那种,单方面高科技吊打另一边的情况,彻底消失了。
面对几乎相同的现代火力威胁,双方的士兵都在战争当中竭尽一切所能,将防弹衣这层并不舒适的现代铠甲变成了自己的第二层皮肤。

俄军自不必说了,连续多年的实战让他们早已养成了身着防弹衣的习惯,而乌军在大量的西方援助到货之后,也第一时间就让自己的士兵都尽可能的穿上了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单兵装具。

并且广泛地发动民间力量,为前线捐赠或自制防弹装具与防弹插板。在这次俄乌战争当中,带有硬质插板的防弹衣不负众望,拯救了无数士兵的生命。
作为一种以抵御外来伤害为最终目的的军用产品,防弹衣的穿着体验,不管怎么进行人性化改进,都不会好到哪去。
着防弹衣时的据枪动作也好,战术动作也好,和不穿防弹衣时是具有相当差别的,比如400米障碍中的矮墙,平时轻装可以轻松翻过去,如果穿上防弹衣就没那么好翻了。
作为一支长期处于和平时期的军队,解放军的很多部队现在虽然也已经广泛地在训练中有了防弹衣训练的意识。
但是还有一些部队做得不是很如人意,这方面的意识,不妨加快向这些实战经验丰富的军队看齐,毕竟,随着目前世界上各种矛盾关系与危机的爆发,我们可能说不定在什么时候就迎来一场不大不小的武装冲突。
“防弹衣是士兵的皮肤”的观念要深入基层

在这次俄乌战争当中,俄国身处前线的一位战地记者,发布了一张俄乌两军急救包的对比图,该对比照片一经发布,就令许多俄国的官兵和家属十分的感慨。
和俄乌两国的体量正好相反的是,俄军发给普通士兵的急救包,在质量上还远远比不上乌军的,乌军的急救包里可以说“什么都有”是世界一流的,而俄军的急救包水平基本上还停留在冷战时期,可以说严重落后时代了。

对于两军急救包水平的“倒挂”现象,也有观点认为,这对俄罗斯不公平,因为乌军的这种装备都是北约给的,并不能代表乌克兰自身的实力强。
对此军武菌我的观点是:这个对比的重点不是乌克兰有多强,而是俄军为什么不及时改进自己的单兵急救包?以至于开战了普通士兵还在用几十年前的老土产品。
美国曾总结近几十年的战争中,主要导致美军士兵死亡的方式为:四肢出血,连接处出血(四肢与躯干连接处),不可摁压出血(如腹部枪伤),张力性气胸,气道问题。
而四肢出血是在战斗中最容易救治的致命伤,因此美军大力发展了单兵止血带和其他止血材料,拯救了大量士兵的生命。
例如一个CAT止血带,成本价可能不超过10元人民币,但是在面临士兵胳膊被打中甚至炸断的情况下,可以单手使用,止血效果和速度远远高于纱布三角巾。

军费再怎么紧张,这笔钱是无论如何不能节省的,即使你给普通士兵公发的急救包没有北约一线强国的水平,但是至少也不能在几十年前的水平上原地踏步吧……急救包再贵,肯定也贵不过抚恤金吧……
作为一个现代制造业大国,我国在急救设备的制造水平上,已经比较完善了,可以生产绝大部分的现代单兵急救设备。
这些设备相对于我军现在的军费而言,也算不上昂贵,只要我军密切跟踪现代战场的最新动态,并大量的在训练中将最新的急救设备广泛对普通战士进行培训,那么就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急救包等小件要尽可能人性化,与时俱进
在本次俄乌战争当中,俄军与乌军双方的特种部队,都大肆利用自己的夜视设备优势,频繁的对对方军队中缺乏夜视设备的“普通部队”(软柿子)出击,吊打对方的普通部队。
在这种形式的战争当中,夜视设备“有和没有”的差别太大了,可以说是降维打击!夜视设备占优的一方,完全可以摁着没有的一方单方面的杀戮。
现代化设备加持下残酷的夜战形式,也在提醒我们,中国军队仍然要在这一领域里继续耕耘,除了不断地增发,研发新的夜视设备之外,更要在日常训练中舍得用。让每一个基层士兵都熟悉现代夜战设备的性能及战法。

本次俄军虽然整体上的表现有很多地方,并不如人意,但是在很多方面也还是有亮点的,俄军在战争开始阶段,靠空中突击部队奇袭安东诺夫机场的行动,单就空突部队的突击行动本身而言,组织的还是比较好的(至于后来其他军种的配合不利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能让俄军空中突击部队完成这次勇猛奔袭的重要因素,就是俄军许多军用直升机上加装的各种干扰与反制设备。
这些干扰设备让乌军士兵密集发射的许多单兵防空导弹都化作了“大号的烟花”,甚至于出现了一架俄军直升机连续躲掉10枚以上的单兵防空导弹的案例。
尽管在突击行动当中,俄军也折损了一些直升机,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没有干扰对抗设备的普遍加装,恐怕俄军的空中部队在突击的半路当中,就会被乌军的“毒刺海”歼灭个七七八八了。
和俄军一样,在未来的战争当中,解放军也一样很大可能用到大规模直升机群进行空中突击的场景。
在这些任务当中,即使是普通的运输直升机也一样需要大量加装的专业电子及光电对抗设备,才能有效地对抗地面单兵手中的肩扛式防空导弹。

截止目前为止,解放军陆航部队还有相当数量的直升机,在相关方面存在短板。参考本次俄乌战争的具体经验,对这些直升机尽快进行升级改造,势在必行。
直升机的反制干扰设备极为重要
世界上任何一支强大的军队,不管它拥有多少先进的装备,多少能征善战的将士,它也一定有自己力量投射的边界,一旦超过了这个边界,再强大的军队也是“强弩之末,难穿鲁缟”。
在本次俄乌战争的第一阶段里,俄军部分部队进行了深入乌克兰国土的大穿插,起初,这样的穿插确实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一度让世人以为那支威震欧洲的“钢铁洪流”又回来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迅猛穿插而来的俄军,又不得不原路退了回去。
虽然后来俄军自己的解释是“只是牵制性的行动”,但是,这种解释基本上没能得到世界军事观察家们的认可。
毕竟战争初期执行穿插任务的俄军精锐部队们,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并没有能搅乱整个乌东地区的乌军防御,到了战争第二阶段,俄军还是要一点点的硬啃乌军的防御阵地……一句话总结就是“奇兵并没有发挥出奇效来”……

俄军前期失败的军事冒险,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盆冷水,无论将来中国军队强大到何种地步,我们都要基于现实来制订作战方案,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过度神话解放军,舆论“捧杀”带来的危害,丝毫不小。
回想一下中国历史上的“两次自卫反击作战”,中国的战争决策者们就严格的执行了基于军队实际作战能力的战略方针。

两次作战均在后勤能切实支援的边境浅近纵深展开,达成歼灭敌军边境地区驻军的任务之后,就迅速回撤,即使前方有再大的战果,也绝不受其诱惑,完成既定任务之后,迅速脱离,绝不恋战……
解放军在未来无疑是会越来越强大的,但是怎么在不断的强大之中保持我们自身对能力边界的清晰认知,将成为未来我们一个必须深入思考的课题。
对自己军队的力量界限,要有清晰的认识
面对俄军在本次俄乌战争当中不甚理想的实际表现,一些网友将责任归结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支援上。
很多舆论认为,这仗失败的主因不在俄罗斯,都是“美国和西方国家背后下黑手支援乌克兰,才导致俄军战事不顺的,要不是这帮人下绊子,俄军早就饮马第聂伯河,打完收工了!”
对这种观点,我只能说,即使是忽视掉乌军在战争前期硬抗俄军“三板斧”的坚韧苦战,假定这种说法完全成立,那也从另一个维度证明了俄军统帅部的短视,“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特性,难道俄国统帅部是今天才知道嘛?”在拟定作战方案时。
就没考虑西方国家的支援吗?怎么可以把足以左右战争进程的最大变量忽视掉呢?

而美军和西方发达国家对乌克兰的支持作战,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物流运输和培训能力,仍然是非常强大的。
一旦他们决定运输某种武器给乌克兰,那么通过航空战略运输,在几天之内就能让乌军的一线士兵拿到这些武器。
而大量接受过完整教育的乌克兰青年,在学习这些武器时的速度也并不慢,很多西方国家所援助的武器,都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形成基本的战斗能力。
在某种程度上,解放军未来面对的情况也可能是类似的,比如说: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那支庞大的军事武装手里,现在仍旧保留着大量的过时武器,对付它们并不困难。
但是,假如将来冲突爆发,这些武器很快便有可能被替换为先进的北约制造(他们已经在使用部分北约制武器了)。
当然,很多朋友可能会说,那可不一样,那些人比不了乌克兰青年的受教育程度,他们可学不会!对此,我是这么看的。
即使退一步讲,印军到时确实缺乏足够的合格技术兵员,但是谁能保证到时操作那些先进武器的就一定是本地人,而不是说英语的西方人呢?毕竟,中国比俄罗斯更值得下本钱对付。

举例来说,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很多米格战斗机座舱里坐着的,不是中国人,不是朝鲜人,而是来自苏联的精锐飞行员们。
而越南战争时期,很多在北越防空阵地上,用高射炮教美国飞行员做人的,也不是越南人,而是来自中国的高炮支队。

就拿现在的乌克兰战事来说,谁又能保证那些志愿参战的外国士兵当中,没有“奉旨自愿”的某国某军专业人士呢?
在俄乌战争之后,世界各国肯定都会重新评估“域外援助”对战局的改变作用,在本场战争当中,尝到了甜头的西方国家大概率会在本次的经验基础之上,摸索更加高效的援助方案,以备下次类似的场景出现之后,及时启动。
对此,我们应该按照“最坏的打算”重新评估周边的各个国家,将强敌可能出现的域外干涉力度,再提高一个档次去进行应对准备。
不要因为敌人现在的武器落后,就认为打起来敌人也一定落后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国家,对未来战争的判断基本上都是“高科技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种战争所需的兵力不多,战争的结果将由“高科技武器在短期内的交锋所决定”。
然而随着俄乌战场局势的日渐胶着,俄乌双方打得这场局部战争,又重新回归了战争的传统面目。

再高科技的武器,数量少了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常规兵器仍旧是“挑大梁”的存在,战争一旦进入消耗战阶段,就需要源源不断的“预备队”。
在之前的军事改革当中,俄军为了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现役部队,对自己进行了大规模的“瘦身手术”,砍掉了大量的军官岗位。
这虽然让俄军在之前的局部冲突当中,确实有了小规模的精兵强将去执行干涉任务,但是在俄乌战争消耗甚为激烈的今天,也让俄军陷入了普通部队后续力量不足的困境当中。
之前,俄军就已经将各个战区编成内的可机动的常规部队,基本上都送往了俄乌战场,无论是戍守莫斯科的近卫精锐“塔曼师”还是远在远东地区驻守的太平洋舰队的海军步兵,都已上阵撕杀。
现在的俄罗斯国内,在常规力量当中,只有担负维持国内秩序稳定任务的内卫部队还保持着基本完好的建制,分别驻守各地。
由于常规部队人力资源的不足,俄军将很多“瓦格纳”佣兵部队,以及武装受训后的“志愿者”也投入了战场,在军武菌个人看来。
允许这些游离于正规军力以外的武装力量存在的行为,虽然增加了一时国家可用的军事力量,但是,如果从国家长期稳定的角度去思考,这些武装力量,绝对是存在隐患的,实在不足效法,我们还是踏实的做好预备役部队建设比较好。

现在的俄罗斯,虽然还有大量库存的武器装备与适龄参军人口,但是对于俄军来说,由于之前建军思路的原因,足够合格的各级军官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充了。
现代战争当中,仅是一个合格的连排级军官就需要3-4年的军事教育,再加1-2年的实际经验才可以养成,否则的话,强行把由不合格军官带领的部队投入战场,只会导致大量的无意义伤亡以及对友军部队的拖累。

在俄乌战争之后,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加深,世界上爆发动荡与危机的可能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上升的情况,即使是中国这样的大国,也难以保证不会陷入某场规模较大的消耗战当中。
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的增加一些预备役人员及部队的训练与组织工作,将会使我们在未来有更强的底气,应对一个更加动荡的世界。
俄乌战争打到今天,已经实质上深刻地改变了未来的国际局势,从这场战争当中,总结出双方用鲜血凝成的宝贵经验,不仅是世界各国职业军人们的课题。
实际上也是各国成熟公民的课题,以上,就是本期军武菌自己和大家分享的一些个人思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此文章由海外華人同盟資訊主篇為您精心報導。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記得按贊和分享哦!我們的專頁將每日不定時更新,以取得最新資訊與大家分享。